今年初,懷寧縣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大數據平臺接到群眾舉報稱,有一采礦企業非法占用林地。接到舉報后,該院迅速啟動“大數據”共享平臺,利用無人機對現場進行勘察,并組織辦案檢察官通過反復比對、核實、搜索相關信息,快速確定違法事實。通過勘察發現確定存在這種現象,然后就向有關部門發出了檢察建議,要求依法查處違法行為。隨后,這家企業在相關部門的督促下,及時補種復綠,采取生態修復的措施,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了修復。
這是懷寧縣人民檢察院利用大數據平臺快速辦案的成功實踐,如今這種辦案方式在該院已是常態,體現了“大數據”的“大智匯”。近年來,懷寧縣人民檢察院積極順應檢察工作新形勢,找準工作切入點,建設“大數據”共享平臺,通過全自動研判預警,讓“大數據”為檢察監督插上智慧翅膀。
民事檢察工作存在幾個難點,相關案件數量多,排查難,案件之間關聯難,相關案件時間跨度大、查找法律依據難。如何化難為易,打通“堵點”?“大數據”共享平臺讓這種設想成為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。“大數據”共享平臺,是懷寧縣人民檢察院為適應民事檢察工作新形勢,于2019年籌建而成。它采用閉源式數據采集技術,全面整合互聯網、司法案件、政務公開、行政執法單位業務系統、投訴舉報等各類數據,通過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手段,實現全渠道發現案源、全自動研判預警、構建全要素資源智庫、全流程業務辦案、全天候宣傳服務、全體系指揮調度。
檢察工作插上了“智慧的翅膀”,極大提高了檢察工作效率,提升了檢察監督能力,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精準服務。據統計,平臺運行至今,該縣共采集裁判文書網等互聯網端公開司法文書或電子卷宗1.3萬余件,發現審判程序違法監督案件線索70余件,其中成案17件。通過數據比對,發現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案件線索26件,提出檢察建議26件。同時,充分運用公益訴訟職能,設立“林長+檢察長”專項板塊,比對發現問題線索70余條,辦案恢復林地53.9畝,基本農田12.8畝,補種林木3000余株,督促相關責任主體繳納修復費用480余萬元。
(通訊員 胡浩 朱能干)